臺歷被紅筆圈了兩處,十月一日的“國慶”與八月十五的“中秋” 挨得那樣近,像兩枚相扣的銅錢,疊映出滿滿的喜慶。清晨的陽光剛漫過窗臺,鄰居老太的小廣播就唱起了國歌。鹽工踩著露水前往鹽池去,膠鞋陷在鹽田里發(fā)出咯吱咯吱的聲響。
難得的秋陽把黃海之濱的鹽田曬得暖洋洋,鐵齒鹽耙劃過結(jié)晶池,激起一片碎銀似的光。鹽粒格外透亮,像撒在灘涂上的星子 —— 既是中秋的月光,也是國慶的禮花?;畈険P起的鹽粒在晨光里畫出一道道金色的線,倒比煙花更有看頭。鹽灘老班長說:“節(jié)前,由于陰雨天氣頻繁,我們開展了塑料灘專項管理行動,確保原鹽生產(chǎn)平穩(wěn)推進?!?/span>
秋季的鹽粒帶著三分喜氣,在這雙節(jié)同圓之際,連海風里都飄著咸甜交織的味道。鹽場的老人在灶臺前忙得團團轉(zhuǎn)。他們最愛吃的這口咸鮮,便是用鹽腌制泥螺了。他們把買來的泥螺倒進瓷盆,撒鹽的手勢勻得像在分攤田。他們的那份幸福與歡愉是無法用任何語言來表達,嫻熟地做著各種菜品,在調(diào)味時,更是用白糖與鹽晶在鍋里碰撞出細碎的聲響。家家戶戶里的相聚甚歡,與飄揚的國旗相映成趣,倒應了那句“百味歸鹽,萬家歸國”。
午后的鹽場漸漸熱鬧起來。挖機揮舞著鐵臂,把檢驗合格的廩鹽裝進運鹽車,指揮調(diào)度的小王,嗓門比鹽工號子還亮:“這邊的鹽車滿了,直接運往碼頭!” 遠處傳來青年人的笑鬧,原來是打卡寫生的學生,把鹽田的白、海水的藍、國旗的紅都畫進了畫里。傎班的老師傅更是將管仲煮海的故事講給他們聽,鹽耙在鹽池里劃出晶亮的痕跡,像在寫一部流動的鹽業(yè)史。
傍晚時月亮慢慢爬上來,院子里的燈亮映著月光,像撒了把碎金。打開電視,中秋晚會的歌聲飄出來。老年人坐在藤椅上,手里剝著橘子,忽然說:“你看這月亮,跟我小時候在老家看見的一樣圓,可現(xiàn)在日子多好啊,不愁吃、不愁穿,還能一家子坐在一起賞月。”
風里飄來鹽晶與桂花的咸香,混著月餅的甜,還有遠處偶爾響起的煙花聲。我望著天上的圓月,又看看身邊笑著的家人,忽然明白這雙節(jié)同慶的意義 —— 中秋的月亮,照的是萬家團圓的暖;國慶的紅旗,揚的是大國安寧的強。就像老年人說的,從前盼著一塊月餅的甜,現(xiàn)在盼著一家子團圓的暖,而這份暖的背后,是祖國一天天的強盛,是日子一年年的紅火。
海風輕拂鹽田,月亮高懸頭頂,送來新結(jié)鹽晶的氣息。國慶與中秋的邂逅,并非僅僅是兩個節(jié)日的簡單疊加,更是小家與大國的深情相擁。月亮的清輝,灑落在鹽場小院,也傾照在祖國的壯麗山河之上。團圓的幸福,早已與家國的溫暖,緊密交融在一起。那些在日光下生長的鹽粒,此時此刻與月光一同,將人間的團圓腌制得愈發(fā)醇厚。(許東彥)